隨著新高考模式的覆蓋,目前大部分省市在2025年都將采用等級賦分制,賦分很好理解,指的是對考生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,再根據等級轉換公式換算成賦分成績,這個成績就會計入到高考成績之中,具體的計算公式請看文章內容。
一、賦分是什么意思?
?等級賦分?(又稱“新高考賦分制”)是一種將考生原始卷面成績按比例轉換為等級分數的制度,核心目的是?解決不同學科考試難度差異帶來的公平性問題?。
1?.適用場景?:新高考改革中,考生從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6科中自主選擇3科(部分省份為“3+1+2”模式),其中?化學、生物、政治、地理4門選考科目?采用等級賦分制計入總分。
2?.制度價值?:避免因學科題目難度不同導致“選科博弈”,例如物理卷面難易度波動可能影響考生總分公平性,賦分制通過排名換算弱化絕對分差異??傮w來說,等級賦分制比傳統(tǒng)高考計分規(guī)則更為合理和公平。
3.具體優(yōu)勢:
(1)平衡學科難度差異?
當某科試題難度較大(如全省平均分僅50分),賦分制可將中上游考生成績提升至60-80分區(qū)間,避免“努力選科卻因題目難而吃虧”。?
數據對比?:2023年某省物理卷面平均分58分,賦分后平均分提升至67分;歷史卷面平均分72分,賦分后降至65分,體現難度均衡效果。?
(2)增強成績區(qū)分度?
傳統(tǒng)卷面分可能出現大量同分考生,賦分制通過排名劃分等級,使分數分布更合理,便于高校梯度選拔。?實
例?:某省1萬名地理考生中,前1500名(15%)即使卷面分相差20分,賦分后均落在86-100分區(qū)間,但卷面分接近的考生賦分后分差可能縮小。?
(3)引導理性選科?
考生無需因擔心“壓分”而回避高難度學科(如物理、化學),有利于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(yǎng)。
二、高考賦分成績如何計算?
在高考賦分制下,先是根據考生的原始分確定其在全省/市的排名,然后根據排名所占的比例確定賦分區(qū)間,詳情如下圖:
在確定了賦分區(qū)間后,再根據等級換算公式計算出等級賦分后的分數,公式為(該區(qū)間高考最高分-原始分)÷(原始分-該區(qū)間高考最低分)=(等級賦分區(qū)間最高分-x)÷(X-等級賦分區(qū)間最低分)。
鑒于很多省份的賦分制度都不相同,小編整理了部分省份的賦分制度,詳情如下:
1.四川、河南、江蘇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重慶等省份賦分制度
2.山東賦分制度
3.上海賦分制度
4.浙江賦分制度
三、賦分制怎樣選科容易得高分?
1.選擇擅長的學科
在新高考的賦分背景下,分數仍是王道,分數越高排名越靠前,這樣賦分成績也會越高。選擇了擅長學科的話,才有利于求得最大公約數,實現1+1>2的效果,而且學習起來也會相對輕松。如果是自己薄弱的學科,不僅會花費很多時間在上面,也不容易考高分,可謂是既費時又費力。
2.選擇人數多的學科為主
一般來說,競爭人數越多的學科,學科的受歡迎程度越高,這門學科的師資配備力量也會更好,而且競爭人數越多的學科賦分也會更合理,例如一門學科有3000人參加,那么需要考進前30名才能進入A等級,有30000人參加考試,則需要考進前300名。比起選科人數很少的科目,人多的科目只要自身分數保持在較高的水平,得到較高賦分的可能性就很大,相比人數少的科目得高分的難度要小一些。
3. 以難度較低的學科為主
這種選擇更適合于成績一般的學生,因為學習成績普通的話,再去選擇難度高的學科必然學起來吃力,而且不一定能得高分。如果選擇一些難度系數較低的科目,這樣學習起來不會太吃力,分數也不會太差。